柬埔寨这次真的能“彻底清除”电诈吗?
近两日,柬埔寨在打击电信网络诈骗方面动作频频,表面上看,一场“声势浩大的清剿”似乎正在展开。
7月14日,金边堆谷区一栋大楼被突击检查,234名涉嫌从事网络诈骗的越南籍和柬埔寨籍嫌疑人被抓;
7月15日,金边森速区又一公寓被查,3名中国人落网,现场缴获大量电脑和手机。
同一天,洪玛奈总理签署《打击科技诈骗总理令》,高调推出九项整治措施,内容涉及清查诈骗窝点、驱逐非法外籍人口、严控边境口岸和加强赌场监管等,目标明确——在柬埔寨“彻底清除网络诈骗”。
但关键问题是:这次会不一样吗?
表象热闹,实质存疑
从行动地点来看,警方集中整治的是金边市区的公寓楼、居民区,落网的也多是“散兵游勇”式的小型团伙。这种打击在视觉上震撼、在操作上简单,但在根本上,远离了诈骗产业的“核心区”。
真实情况是,真正的大型诈骗产业园区往往位于城市郊外或边境灰区——如柬泰边境的波贝、柬越边境的木牌、财通等地。这些园区高度封闭、组织严密,不仅自建安保、通讯隔离,还具备完整的“诈骗—洗钱—转运”链条,被外界称为“灰产王国”。
不仅如此,联合国毒品与犯罪问题办公室(UNODC)与多家国际机构早已点名柬埔寨境内超过50个具体诈骗园区,但此次行动与总理令中,却未见只字提及。
于是,民间质疑接踵而至:
“又是雷声大雨点小。”
“查几个小户,拍几张照片,就算打击?”
“那几十个国际点名的园区,一动不动。”
政令频出,为何难治“痼疾”?
实际上,“打击电诈”在柬埔寨并非首次提上议程。每年都有不同版本的“强力整治”,每次换个签署人、换份文件,但套路大同小异:
清查人口
驱逐非法外籍
加强边境管控
加强赌场监管
表面是政策新风,实际却是旧策翻新。执行层面依旧老样子,“上有政策,下有对策”:
打几个点位、拘几批人员、发几张新闻照、接受国际点赞——再然后,归于沉寂,一切照旧。
诈骗团伙像是韭菜地,一茬割完,迅速补位。只要根基不除、利益不动,割得越狠、长得越快。
而“根”,正是那些地方权力保护伞、利益链条和黑白交错的共生网络。要真正铲除诈骗,必须敢于碰触这些利益结构,而这,才是真正的“难点”。
民间的期待:不要再演了
在柬华人评论道:“走这些过场,搞形式主义,没必要。”
国际观察者也开始对柬埔寨官方的“表态式执法”持保留态度。对内民众关心社会安全,对外柬埔寨渴望改善国际形象、吸引投资。一份总理令解决不了这一切,除非它不是一次公关秀,而是一场政治决断。
真正的“开始”不是抓几个散户,不是再签一份文件,而是:
敢动灰区园区,真拆园、真接管
敢追背后保护伞,不论军警商政
敢断利益链条,不怕触动既得利益
一句老话说得好:
触动灵魂也许容易,触动利益才是真正的考验。

